塞罕坝林场处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及冀北山地森林的北缘,平均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但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温度低,蒸发量小,有可能支持大面积片林的生长。上世纪六十年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片荒漠沙地,经过55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一片面积达110多万亩的人工林,绵延数十公里,既保护了生态,美化了环境,又创造了一大笔绿色财富。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一点一滴地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塞罕坝精神,来自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更要把“生态”与“生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把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为子孙后代创造美丽中国。
除了要学习塞罕坝人的“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还要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个精神表现在:一是对塞罕坝地区宜林的科学判断;二是对塞罕坝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决策;三是对适于当地的造林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探索;四是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技术革新。科学态度是塞罕坝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态度,就没有今天的塞罕坝。
数十年前,第一代塞罕坝人怀着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铸就了不朽的绿色丰碑。今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方针、制度保障等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了现实规划,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